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晓阳 张明[1] Li Xiaoyang;Zhang Ming
机构地区:[1]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出 处:《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9年第5期164-171,共8页The Journal of Yunnan Provincial Committee School of CPC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聚焦强军目标创新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15BKS098)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意识形态"概念自产生以来,便有着不同的确指和意蕴。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的立场,将意识形态视为物质实践基础上的整个思想上层建筑,其中既包括概念化、体系化的理论形态,也包括表象化、象征化的感性形态。新时代,感性意识形态得以广泛生成和迅速传播,给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建构带来重大机遇和挑战,从而逐步成为国内学术界的热门研究话题。梳理国内学者关于感性意识形态的主要理论观点,有助于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内涵,同时对推进新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性传播也颇具启发意义。
关 键 词:意识形态 感性意识形态 主流意识形态 传播方式 规范管理机制
分 类 号:G642[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