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卞修跃[1] Bian Xiuyue
机构地区:[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出 处:《湖北社会科学》2020年第1期103-113,共11页Hubei Social Sciences
摘 要:在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中,呈现出有关概念择用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既表现了学者对中国抗战认识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性质的复杂性,甚至体现着党派之间对抗战认识主导权的争夺。"七七"事变爆发后不久,毛泽东将"全面抗战"塑造为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抗战的路线与方针的宏观表述,使其与国民党的抗战路线即"片面抗战",形成了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学者多受此影响,在书写抗战史时往往将"全面抗战"作为表述中共正确的抗战路线的专门概念,在指代1937至1945年间的中国抗战时,则用"全国抗战"这一概念,并使其与"局部抗战"的概念构建起对应关系。20世纪90年代之后,抗战史的研究向纵深发展,抗战史书写中概念择用呈现出更大的灵活性,研究者多以"全面抗战"指代1937至1945年间的中国抗战,也会灵活择用"全国抗战""全民族抗战"等概念。这既反映了抗战史研究领域的思想解放,也反映了抗战史研究由中国现代革命史视角向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角度的转变,同时也反映了概念的适用性随着人类社会活动变迁而变化的事实。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35.20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