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张巍 徐继轩 叶生亮[1] 刘凤娟[1] 马莉[1] 李长清[1]
机构地区:[1]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
出 处:《中国药房》2020年第3期378-384,共7页China Pharmacy
基 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No.2017JY0064);四川省医学会科研课题(No.S18058)
摘 要:目的:为皮下注射免疫球蛋白(SCIg)在我国的生产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皮下注射免疫球蛋白”“机制”“药品管理”“不良反应”“Subcutaneous immunoglobulin”“Mechanism”“Drug administration”“Adverse reaction”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Springer等数据库中组合查询1990年1月-2019年6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对SCIg的发展历程、作用机制、临床适应证、不良反应及其应对措施和临床使用建议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68篇,其中有效文献61篇。国外自2002年12月第一个专供于皮下注射用的免疫球蛋白Vivaglobin®问世以来,不同浓度、不同规格的SCIg相继出现(如CSL公司的Hizentra®、Shire公司的CuvitAK`ru等);但我国暂无SCIg的生产研发,且国内医务人员对SCIg的临床应用知之甚少。SCIg的作用机制主要与其主要成分免疫球蛋白G(IgG)有关,可通过作用于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发挥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临床上SCIg可用于治疗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继发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成人和儿童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川崎病等;具有耐受性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经济成本较低、患者满意度较高、可维持稳定的生理水平的血清IgG浓度、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可自我给药、易于患者自我管理等优势。因此,建议我国血液制品研究人员和企业可对SCIg的研发加以重视,以满足未来更广泛的临床需要。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4.9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