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杨柳新[1] 张夏蕊 YANG Liuxin;ZHANG Xiarui
机构地区:[1]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 处:《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33-39,共7页Journal of 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2015MZD014)
摘 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创新的新理论、新视野、新领域。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作为共同体责任主体和核心要素的“人”,是理解二者理论契合的切入点。首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都是从共同体本位来理解“人”,这为二者的融合奠定了伦理基础。其次,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共产主义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世界、天下主义等对人类社会的构想都蕴含着共同体思想,在这些经典描述中可以看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雏形。最后,人类关系的三重维度——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应关切的重要问题,也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赋予了阐释空间。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互利、人与自身内外和谐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通之处。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理论契合的重要体现,也为解答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实现融合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阐释路径。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