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甘泉 沈瑾 谭浩波 李明华[1,3] 陈芳丽 刘建龙[1] 林汇丰[1] 步巧利
机构地区:[1]惠州市气象局,广东惠州516000 [2]佛山市气象局,广东佛山528000 [3]深圳市气象局,广东深圳518040
出 处:《广东气象》2020年第1期44-48,共5页Guangdong Meteorology
基 金:广东省气象局科研项目(GRMC2017M37);广东省气象局科研项目(GRMC2017M32);惠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6G0412027);惠州市气象局科研项目(201802);惠州市气象局科研项目(201808)。
摘 要:基于2001—2018年珠江三角洲29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逐时能见度、相对湿度、风向风速以及日降水量数据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珠三角地区霾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地面风场对区域和不同城市霾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区域年平均霾日在2001—2007年呈逐年波动增加趋势,年增长速率为5.1d/年,2008年起区域年平均霾日以3.4d/年的速率下降,并在2018年达到最低值29d。霾日呈明显的月变化特征,干季出现霾日的天数远大于湿季。珠江三角洲城市间污染输送明显,佛山、江门的低能见度现象受本地排放和外来源输送共同影响,其中佛山的外来源输送主要来自于西北和偏东方向(肇庆和广州),江门的外来源输送主要来自于东北方向(佛山);惠州、东莞、中山、肇庆、珠海和广州主要受本地排放影响;深圳主要受外来源输送影响。对2018年1月20—23日一次霾污染过程分析表明,地面吹东北风时低能见度最明显的区域为江门和佛山西部;地面吹东南风时珠三角大部能见度好转,低能见度现象主要集中在肇庆。
分 类 号:X513[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35.19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