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刘志洪[1,2] 胡雯 Liu Zhihong;Hu Wen
机构地区:[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2]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
出 处:《哲学动态》2020年第3期14-23,共10页Philosophical Trends
摘 要:一般而言,精致稳妥的阐释性研究比易生争议的创造性研究更能得到肯认和好评。但思想才是哲学的灵魂,创生新思想在哲学研究直至哲学知识体系构建中具有核心意义。当前哲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中国哲学共同体更热衷于学术阐释,而对思想创造显得相对淡漠和苛刻。为此,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大背景下,需要重新认识既有的哲学研究方式。一方面,哲学繁荣的实质并非表面的学术繁荣,而是深度的思想繁荣;学术繁荣并不必然通向思想繁荣,甚至可能导致思想凋零。另一方面,人们一般囿于思维定势,更倾向于接受“不易之论”“不刊之论”,创造性思想则容易陷入“费力不讨好”的境地。因此,为实现新时代中国哲学实质性的繁荣和发展,中国哲学共同体需要高度自觉地鼓励和包容思想创造。这就需要在当下着力强化趋向创造的阐释进而在阐释中加以创造,并构建鼓励和包容创造性思想的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从而走出思想创造的困局。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