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经方治疗消渴兼变证经验介绍  被引量:1

Experience Introduction of Adopting Classical Prescription for Wasting-thirst and Its Transmuted Syndromes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万晓刚[1] WAN Xiaogang

机构地区:[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510405

出  处:《新中医》2020年第3期16-18,共3页New Chinese Medicine

基  金:广东省科学技术厅计划项目(2015A020210092)。

摘  要:消渴之病,自古有之。其病缘于先天禀赋异常,复因饮食不节、劳逸失度、情志失调、感受外邪诱发,而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其典型表现。一般而言,其病理变化多呈郁、热、瘀、损之发展进程[1]。消渴迁延,浊瘀久停,气血渐亏,百脉虚滞,脏腑俱损,常易变生他病。诸如中风、目盲、胸痹、脱疽、水肿等,每每见于消渴中后之期。以其因果关系密切,如此可谓之消渴变证。然消渴变证之生,并非意味消渴本病的消除,而是两者共存。故此与六经体系之本证变证概念,同中有异。另有病发于消渴本病之前后、与消渴病并存但无明确之因果关系者,则可谓之消渴兼证。

关 键 词:消渴病 兼证 变证 五苓散 真武汤 苓桂术甘汤 小半夏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分 类 号:R249[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R255.4[医药卫生—中医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