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万晓刚[1] WAN Xiaogang
机构地区:[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510405
出 处:《新中医》2020年第3期16-18,共3页New Chinese Medicine
基 金:广东省科学技术厅计划项目(2015A020210092)。
摘 要:消渴之病,自古有之。其病缘于先天禀赋异常,复因饮食不节、劳逸失度、情志失调、感受外邪诱发,而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其典型表现。一般而言,其病理变化多呈郁、热、瘀、损之发展进程[1]。消渴迁延,浊瘀久停,气血渐亏,百脉虚滞,脏腑俱损,常易变生他病。诸如中风、目盲、胸痹、脱疽、水肿等,每每见于消渴中后之期。以其因果关系密切,如此可谓之消渴变证。然消渴变证之生,并非意味消渴本病的消除,而是两者共存。故此与六经体系之本证变证概念,同中有异。另有病发于消渴本病之前后、与消渴病并存但无明确之因果关系者,则可谓之消渴兼证。
关 键 词:消渴病 兼证 变证 五苓散 真武汤 苓桂术甘汤 小半夏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分 类 号:R249[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R255.4[医药卫生—中医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