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道的“道隐”及其历史前源  被引量:2

On“the Seclusion for Tao”in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and Its Historic Origin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沈思芹 钱宗武[1] SHEN Si-qin;QIAN Zong-wu

机构地区:[1]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0 [2]徐州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221000

出  处:《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27-34,共8页Journal of Soochow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尚书》学文献集成与研究”(项目编号:12&ZD15);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方汉学视域中的《尚书》英译研究”(项目编号:17YYB014)的阶段性成果;江苏政府留学奖学金资助.

摘  要:长期以来,学界多将隐逸思想的源头归诸儒家或道家,并且认为儒家之“隐”重“道”,而道家之“隐”重“形”。但这一认识或可斟酌。梳理文献可知,至迟在殷商末期,隐逸文化即已发轫。微子、箕子、伯夷、叔齐、吴太伯、齐太公等是殷末隐逸文化的典型代表。儒家隐逸是殷末隐逸文化的直接延续,是“道隐”;道家隐逸具有与儒家隐逸相同的结构,同样是一种“道隐”,但“道”的内涵有所不同。儒家之道为人道,道家之道为天道。

关 键 词:先秦 道隐 儒家 道家 殷末 微子 

分 类 号:G02[文化科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