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沈思芹 钱宗武[1] SHEN Si-qin;QIAN Zong-wu
机构地区:[1]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0 [2]徐州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221000
出 处:《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27-34,共8页Journal of Soochow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尚书》学文献集成与研究”(项目编号:12&ZD15);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方汉学视域中的《尚书》英译研究”(项目编号:17YYB014)的阶段性成果;江苏政府留学奖学金资助.
摘 要:长期以来,学界多将隐逸思想的源头归诸儒家或道家,并且认为儒家之“隐”重“道”,而道家之“隐”重“形”。但这一认识或可斟酌。梳理文献可知,至迟在殷商末期,隐逸文化即已发轫。微子、箕子、伯夷、叔齐、吴太伯、齐太公等是殷末隐逸文化的典型代表。儒家隐逸是殷末隐逸文化的直接延续,是“道隐”;道家隐逸具有与儒家隐逸相同的结构,同样是一种“道隐”,但“道”的内涵有所不同。儒家之道为人道,道家之道为天道。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