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何飞 周新浪 金茫茫 杨建亭 HE Fei;ZHOU Xinlang;JIN Mangmang
机构地区:[1]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浙江省温州325000
出 处:《现代实用医学》2020年第3期298-300,共3页Modern Practical Medicine
基 金:温州市科技局计划项目(Y20190623)。
摘 要:目的探讨不同肥胖类型患者的非瓣膜性房颤(NVAF)的发生率与血清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左房结构改变的关系。方法400例心律失常患者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和腰围(WC)值分为4组:正常组(BMI+WC均正常)85例,周围性肥胖组(BMI异常+WC正常)130例,中心性肥胖组(BMI正常+WC异常)120例和混合性肥胖组(BMI+WC均异常)65例,根据心电图确诊房颤,比较各组NVAF发生率,治疗前检测外周血MPV、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CRP)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超声检测左心房内径(LAD)、左房容积(LAV)和容积指数(LAVI)、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容积(LVES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计算E/e比值。结果混合性肥胖组NVAF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混合性肥胖组外周血MPV值明显大于其他3组(均P<0.05)。混合性肥胖组LAD、LAV和LAVI值均明显大于周围性肥胖组和中心性肥胖组,正常组最小(均P<0.05)。4组LVEDV、LVESV、LVEF和E/e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外周血MPV值与LAD、LAV和LAVI值呈正相关(均P<0.05)。MPV值诊断NVAF的准确性为0.856。结论肥胖与NVAF的发生具有密切联系,外周血MPV水平升高可能影响左房结构改变,参与NVAF的发生。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