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郑大华[1] Zheng Dahua
机构地区:[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100006
出 处:《浙江学刊》2020年第3期79-88,共10页Zhejiang Academic Journal
基 金: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课题“中国梦与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研究”(批准号:13@zH018);2013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招标课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研究”;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研究(多卷本)”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1938年3月召开的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第一次将抗战的意义提升到了建国的高度,即抗战的终极目的,是要实现国家重建和民族复兴。因此,《抗战建国纲领》公布后,"抗战建国"迅速成了全面抗战时期的主流话语。1938年5月22日,贺麟发表一篇题为《抗战建国与学术建国》的时事评论,在充分肯定《抗战建国纲领》之积极意义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学术建国"的主张。于此前后,胡秋原、张其昀、潘梓年、潘菽、张申府、胡先骕、吕振羽、吴泽等学者也就"学术建国"的有关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抗战建国"话语下"学术建国"的讨论,主要涉及(一)为何要"学术建国"?(二)怎么样"学术建国"?(三)要建一个什么样的国?这样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尽管和清末以来的"学术救国"思潮一样,讨论参与者主要是学术圈里的人,但讨论的本身却产生了一定的政治和社会影响,推动了文化和学术事业的发展。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