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刘彬[1] 樊子婧 LIU Bin;FAN Zijing
机构地区:[1]江苏警官学院公安管理系,江苏南京210031
出 处:《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79-84,共6页Journal of Zhejiang Police College
基 金: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职业生涯管理的民警组织公民行为引导研究”(项目编号:2017SJB0463);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电信网络诈骗受害人特征研究”(项目编号:2019SJZDA030);“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苏政办发[2011]137号);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江苏省“333工程”科研资助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犯罪行为是犯罪主体与受害客体双向互动的结果。在传统犯罪学理论中,以犯罪人为中心的研究对于犯罪预防的实践效果有限;而从被害人的视角研究影响犯罪发生的条件性因素,不失为降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发生率的另一条出路。从动态角度看,电信网络诈骗过程中被害人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表现,有受骗前的情境诱因、受骗中的心理因素和受骗后的心理反应;从静态角度看,电信网络诈骗过程中被害人的心理状态、个性倾向也各不相同。基于被害人心理行为的动态和静态分析,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受骗前要筑起心理防线,打好预防针,形成对电信网络诈骗的免疫力;受骗时要保持理性,机智应对;受骗后要勇于维权,积极做好心理疏导。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7.4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