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闫军辉 刘金科[1] 王娟 卢山[5] 张颍乐 马彩杰 刘芊 Yan Junhui
机构地区:[1]信阳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2]信阳师范学院河南省水土环境污染协同防治重点实验室,河南信阳464000 [3]信阳师范学院气候与环境演变重点实验室,河南信阳464000 [4]陕西省气候中心,陕西西安710014 [5]河南省固始县气象局,河南固始465200
出 处:《江苏农业科学》2020年第9期97-97,98-102,共6页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1501051、41701395);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编号:20A170014);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应用研究重大项目(编号:2020-YYZD-10);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编号:201810477013);青海省自然地理与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编号:2018-QZH-K04);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182300410114);信阳师范学院南湖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信阳师范学院大学生科研基金(编号:2018-DXS-068)。
摘 要:利用南北过渡带地区河南省信阳市1961-2017年逐月0~20 cm浅层地温和1992-2016年冬小麦产量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过去57年信阳市浅层地温的变化特征,并定量估算不同地温对冬小麦产量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1961年以来信阳各层年平均地温均呈显著升高趋势,0 cm地层升温幅度最大,10 cm地层升温幅度最小,变化速率分别为(0.396±0.09)、(0.295±0.08)℃/10年,冬小麦生育期间各层平均地温也呈显著升高趋势;(2)1992-2016年信阳市冬小麦实际产量以(103.855±19.801) kg/(hm^2·年)的速率呈显著增加趋势,冬小麦气候产量大致经历了"高-低-高-低"的阶段波动,1992-1997年和2006-2012年气候产量相对较高,1998-2005年和2013-2016年则相对较低;(3)1992年以来信阳市冬小麦生育期5、10 cm平均地温与冬小麦气候产量呈正相关关系,0、20 cm地温与气候产量呈负相关关系,20 cm地温对冬小麦气候产量的贡献率最大,为42.3%,其次是10 cm地温(27.6%)和5 cm地温(23.2%),0 cm地温的贡献率最小,为6.9%。
关 键 词:浅层地温 冬小麦 实际产量 气候产量 气候变化 贡献率 南北过渡带地区 信阳市
分 类 号:S162.5[农业科学—农业气象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5.1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