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重释与消费:当代青年网络社交非语言符号的传播流变  被引量:2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苏静[1] 占琦[1] 

机构地区:[1]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出  处:《新闻知识》2020年第3期35-41,共7页News Research

基  金:2019年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学研究项目“网络社交中当代青年非语言符号的传播效果及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9JK0863)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符号是意义的载体,从"线下"交流到"线上"社交,都离不开符号。网络社交中副语言缺失,非语言符号能化解社交尴尬、实现情感赋能,是当代青年必备的话语符号。建构上,非语言符号借助社会元语言与前文本,通过解释项无限衍义,与语言符号形成强势模因联合体。但"影像脱域"使解释项衍义偏差,网络社交非语言符号被重新释义,成为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引子,既被当代青年作为资本自我消费,又被消费主义社会捆绑消费,导致网络非语言符号发生传播流变。

关 键 词:网络社交非语言符号 模因 网络亚文化 消费主义 

分 类 号:C912.3[经济管理] G206[社会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