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彭峰[1]
机构地区:[1]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出 处:《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0年第5期123-124,共2页CHINESE SOCIAL SCIENCE DIGEST
摘 要:从各国立宪实践看,环境权入宪与否并不能等同于髙水平的环境保护和人权保障能力。在2018年我国《宪法》修改以后,环境权是否人宪的问题再次引起各方关注,学界观点不一。为此,需要反思和梳理。西方语境下的宪法环境权及其表现形式讨论环境权入宪的基础是要明确什么是宪法环境权。如前所述,在我国,“环境权”本身就是一个不确定性概念,Joshua C.Gellers在《宪法环境权利的全球兴起》一书中指出,在过去的四十年间,世界各国在其各自的宪法中都采用了“与环境保护和治理有关的人权”这一表述,这些法律条款被统称为“宪法环境权利”。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