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晋察冀军工发展的地理因素分析  

Analysis on Geographic Factors for the Military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he Border Region of Shanxi, Chahar and Hebei in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刘焕峰 王东波[2] Liu Huanfeng;Wang Dongbo

机构地区:[1]陆军工程大学石家庄校区军政基础系 [2]石家庄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

出  处:《军事历史》2020年第2期67-74,共8页Military History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华北解放区军工史研究(1945-1949)”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8BDJ066。

摘  要:晋察冀军工地理布局与战争形势发展密切相关,在敌强我弱、敌攻我守的形势下,军工单位呈星点分布,且处于不断分散、转移的状态;战局稍缓、后方稍稳,军工部门又趋聚集、合并,以促生产配套,增加产量。军工地理布局又与晋察冀军工发展水平紧密相连。军工生产实力不足,军工单位布局是大集中、小分散;生产实力增加后,则是大分散、小集中的布局。此外,晋察冀的自然资源、农副产品、工矿企业等自然和经济地理因素,为军工生产提供了基本原料和设备;晋察冀的民间工艺、人才蓄积等人文地理因素则为军工生产提供了基本的技术和智力支持。

关 键 词:抗日战争 晋察冀根据地 军事工业 地理因素 

分 类 号:E297.3[军事—军事理论] K928.6[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