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蔡彦峰[1] CAI Yanfeng
出 处:《中国韵文学刊》2020年第2期7-13,共7页Journal of Chinese Verse Studies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士僧交往与六朝文学艺术研究”(10CZW022)。
摘 要:陶渊明的《形影神》组诗以形、影、神代表生命的不同层次,以诗歌艺术形式对其生命观进行了哲学阐述,包含陶渊明对神、自然等观念与生命关系的深入思考。因此现代的研究者注意将这组诗与魏晋思想联系起来分析,尤以陈寅恪、逯钦立两位先生为代表。陈寅恪认为《形影神》组诗是陶渊明从魏晋玄学“旧自然”说发展出“新自然”说的体现,逯钦立则以为《形影神》是陶渊明针对慧远“形尽神不灭”的佛教思想而发的。但是这两家对陶渊明《形影神》组诗与佛教的复杂关系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深入的分析。陶渊明虽然不信奉佛教,但是慧远“形尽神不灭”及其由此建立的佛教生命观影响很广,这却是激发陶渊明系统思考自己的生命观的契机。以往研究,比较注重从灵魂、精神等来分析慧远的“形尽神不灭”,而将陶渊明的“神辨自然”视为对慧远的直接批判,但是这既未准确理解慧远“神”的性质,也没有把握陶渊明“神辨自然”的真意。慧远的“神”是本体之义,陶渊明接受慧远形、影、神的范畴,但将“神”由本体发展为境界形态,由此建构其任自然的哲学观和生命观,体现了陶渊明在个体生命体验基础上对魏晋思潮的发展。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28.9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