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杨鸿静 谢俊 张萌 吴松 YANG Hong-jing;XIE Jun;ZHANG Meng;WU Song
机构地区:[1]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武汉430061
出 处:《中国针灸》2020年第6期683-684,共2页Chinese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
基 金: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2017〕29号;湖北中医名师工作室项目:鄂卫生计生通报〔2018〕15号;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治未病科研团队项目:2017ZX2004。
摘 要: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腧穴,有健脾和胃、养肝益肾之功,是治疗脾胃及妇科疾病的要穴,临床上应用甚广。现代针灸书籍、图谱、模型皆载其定位为小腿内侧,胫骨内侧缘后际,内踝尖上3寸。笔者查阅资料发现,各类古籍和现代文献对三阴交定位的描述不尽相同,主治作用也存在较大差异,故笔者对三阴交定位变迁进行考证,以求为其临床运用提供参考。1古代医籍考证成书于西汉末至东汉延平年间的《黄帝明堂经》[1]记载三阴交的定位为“在内踝上八寸骨下陷者中”;西晋黄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记载“三阴交,在内踝上三寸骨下陷中。”《医心方·卷二·孔穴主治法第一》[2]中载:“三阴交二穴,在内踝上八寸,骭骨下陷者中,刺入三分……足太阴脾,又足厥阴肝。”
分 类 号:R245.2[医药卫生—针灸推拿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