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 徐颖(译)
机构地区:[1]不详
出 处:《世界文学》2020年第4期267-283,共17页World Literature
摘 要:阿什贝利曾困惑地写道:“我虽跻身于重要诗人之列,作品为晚辈作家研读,却无人看懂我的作品。这一悖论如影随形,常有人向我求解,我也束手无策。”关于阿什贝利的诗歌,很难得出令人舒适的自洽“理解”,正因为如此,在他事业的早期阶段,几位知名评论家极尽尖锐地批判他的诗歌作品,甚至不乏人身攻击。一九六二年,对“纽约诗派”嗤之以鼻的约翰·西蒙将此派诗人——阿什贝利、芭芭拉·盖斯特和肯尼斯·科克等人——统统称作“玩弄语言的抽象表现主义者……平庸无奇而又难以区分,与他们那些耍弄‘滴洒喷涂’伎俩的同行简直如出一辙”;而西蒙偏偏又将他认为“难以区分”的阿什贝利拽出来吊打一番。他将《网球场宣言》贬为“垃圾”,主要是因为“阿什贝利先生精心雕琢字词,既不想让其充盈情感,又不想令其愉悦感官,甚至不让其连缀成句,他认为这些都是歧途,胡说八道才是正道!”一九七○年,诗集《春天的双重梦想》出版,J.W.休斯读之勃然大怒,他给阿什贝利起了个怪异的外号——“现代主义诗歌中的票房皇后多丽丝·黛”,指责他“戴着人畜无害的假面,却冲读者耍起了象征主义和意象主义的下流花招”。显然,面对这样的诗歌,评论家们百思而不得其解,解析努力纷纷落空,他们开始感觉受到戏弄和欺骗。不过,托·斯·艾略特曾说过一句名言:“真正的诗歌,未待你理解,便可传达真义。”或许只有放弃“理解”的执念(或需要),我们才能真正欣赏阿什贝利诗歌的曼妙之处。的确,正如亚当·菲利普在为《天空中的笔记:阿什贝利后期诗选》所写的书评中指出的那样:“阿什贝利的诗歌让你感叹:当你试图理解诗歌时,你可能会错失什么;茫然不解本身蕴含着怎样的乐趣。”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