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出 处:《临床内科杂志》2020年第4期307-308,共2页Journal of Clinical Internal Medicine
摘 要: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40年全世界将有6.42亿糖尿病患者,而我国的糖尿病患者数量也将达到1.51亿,位居全世界第一[1]。随着糖尿病病程的进展,患者会出现多种并发症,包括周围血管病变(颈部及下肢动脉粥样斑块)、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及糖尿病足,导致心脑血管意外、失明、肾衰竭、截肢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涉及多方面,其中贯穿始终的核心机制为进行性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胰岛素抵抗及肝糖原生成增加。因此,在糖尿病降糖治疗中往往需要多种药物联合应用,针对糖尿病不同的发病机制进行治疗。卡双平为二甲双胍和吡咯列酮的复方制剂,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肝糖原输出发挥降糖作用,具有良好的降糖效果[2]。同时有研究结果显示,应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2年可使其全因死亡相对风险下降24%[3]。而吡咯列酮可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异常、延缓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加和动脉粥样硬化进展[4]。我们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卡双平治疗6个月后的体重、腰围、血糖、血脂、颈动脉斑块变化进行分析探讨,现报道如下。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