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马梅玉[1]
出 处:《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17-22,共6页Journal of Ningxia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9CYY003);教育部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7XJC740005);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2014J15)。
摘 要:汉语史上,"逃跑"概念域有"逃、亡、奔、窜、逸、逋、跑、走、遁"9个单音节成员以及"波逃、逃窜、逃亡、奔走、逃走、逃遁、遁走、逃奔、逃跑、逃逸、出亡、逃逝、潜逃"等十余个双音节成员,其中"逃"始终居于核心地位。从上古至近代汉语时期,不同时期"逃跑"概念域成员略有差异,数量方面呈增多趋势。词义方面,上古汉语时期"逃跑"概念域成员词义各有侧重,分工较为明确,中古时期词义趋同,近代汉语时期,产生的一些复音词词义略有侧重。构词方面,上古汉语,"逃跑"概念域成员以单音词为主,西汉时期,出现同义并用结构,唐代时期,同义并用形式的词汇化进程基本完成。"逃跑"概念域历时演变呈现出稳定性、渐变性、不平衡性、演变方向一致性等多样化特点。语义系统的不平衡性和汉语词汇的双音化进程共同促成了"逃跑"概念域词汇成员的发展演变。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