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流动与社会平衡:20世纪上半叶马鬃山在河西走廊多民族分布格局中的意义  被引量:3

Ethnic Mobility and Social Balance:The Significance of Mazong Mountain in the Multi-ethnic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Hexi Corridor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李建宗 Li Jianzong

机构地区:[1]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青海西宁810007

出  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8期8-15,共8页Journal of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河西走廊民族语言的跨学科研究”(18ZDA299)阶段性成果。

摘  要:马鬃山是河西走廊西段的一座山脉,也是进入蒙古高原和新疆地区的一道门户。20世纪上半叶围绕马鬃山及周边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族群流动,在当地引发了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影响了河西走廊及周边地区的社会平衡。苏联的地缘政治影响波及中国西北边疆,使马鬃山呈现出一定的边疆性特征。同时天山一带的哈萨克民众与新疆军阀之间的冲突,也与苏联有着潜在的关联。在这种情形之下,苏联的地缘政治影响在传输过程中逐渐进入河西走廊的西段,使马鬃山成为河西走廊周边社会能量的传导中心。周边不同族群通过马鬃山进入走廊内部,对于20世纪河西走廊多民族分布格局的形塑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族群流动 社会平衡 多民族分布格局 河西走廊 马鬃山 

分 类 号:C951[社会学—民族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