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的生成及其限度:“公开状”事件与1920年代新文学作者-读者关系  被引量:1

The Generation and Limitation of “Empathy” : The “OpenLetter” Ev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uthor andReader of New Literature in the 1920s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刘潇雨 Liu Xiaoyu

机构地区:[1]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  处:《文艺理论与批评》2020年第4期72-85,共14页Theory and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and Art

摘  要:引言:"公开状"事件始末1923年,在地方军队任文书的青年沈岳焕因接触到新文化刊物,受新思潮感召,从湘西来到北京,他改名沈从文,决心以新的身份寻求文化理想的实现。然而由于经济来源断裂,虽有朋友接济,境遇却不容乐观,而求学的失败、无业的窘迫,也令其不堪支撑。1924年11月,沈从文写信向几位知名作家倾诉自己的困境。虽然不知原信具体内容,不过一个月后《晨报副刊》刊出署名"休芸芸"的散文《一封未曾付邮的信》,是迄今能见到的沈从文发表时间最早的作品。1文中描述的"阴郁模样的从文",因无钱付公寓住费即将为老板赶走,写信向"A先生"求助。

关 键 词:沈从文 《晨报副刊》 身份寻求 沈岳焕 新文学 新文化 知名作家 新思潮 

分 类 号:I206.6[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