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433 [2]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433
出 处:《黑龙江社会科学》2020年第4期21-29,共9页Social Sciences in Heilongjiang
摘 要:国内学界对人的本质的流行解读存在着对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的双重误解,把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差异简单地归结为是否懂得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实际上,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之间的区别并非直接表现出来的“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差异,而是内在于其中的两种不同哲学立场——直观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的本质性差异。费尔巴哈的理论症结并不是不懂得人的社会性本质,而是仅仅止步于对人的社会性本质的感性直观,未能进而展开对人作为社会存在物之现实性根据的追问,因而他对于人的社会性本质的全部理解最终只能表现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表现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当马克思把人的社会性本质界定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时,他则是“在其现实性上”即在劳动创生社会关系的意义上,对人何以是社会存在物所展开的本体论追问;据此,马克思得以摆脱“直观”而深入到本质的深处,深入到人之作为社会存在物的根据。因此,对人的社会性本质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表面性的层面,而必须上升到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只有立足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唯物主义立场,并把该提纲的第六、七、八条贯通起来,我们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有关人的本质理论的全部丰富内涵。否则,不论我们如何强调人的社会性本质,它仍然不过是马克思一再批评的“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17.5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