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观念的历史变革——以货币交换为视角的分析  

Historical Change of Subjectivity Concept-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ency exchange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牛婷婷 刘昕[1] NIU Ting-ting;LIU Xin

机构地区:[1]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044

出  处:《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15-22,共8页Journal of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

摘  要:马克思站在人的主体性的角度上,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大社会形态。前资本主义社会受自然经济的限制,交换呈现附属性,对维护共同体的团结具有重要意义,但却使人的主体性呈现为“弱”的状态;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货币交换使人和客观条件实现了分离,人从“人的依赖性”关系中解放出来成为独立的个体,具有了“强”主体性,但却被控制在资本逻辑之下,使人的主体性流于形式化;最后在共产主义社会,共同联合生产消灭了货币交换的基础,不再以货币交换作为中介,使人具有了真正的主体性。以货币交换为视角和线索,阐释人的主体性在三大社会形态中的发展状态。

关 键 词:三大社会形态 货币交换 主体性 

分 类 号:B0-0[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