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6 [2]江西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昌330006 [3]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杭州310053
出 处:《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0年第8期1127-1129,共3页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
基 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5年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201507006)-中医药传统知识与技术示范研究;江西省卫生厅中医药科研计划重点课题(2013Z002)-旴江医家医籍及地域分布研究;江西中医药大学科研计划重点项目(2013ZR0019)-旴江医学历代医家研究。
摘 要:旴江“上补下泻”针法为明代旴江南丰名医李梴首创,属“异穴补泻”针法。该法秉承《黄帝内经》“上病下取”之旨,源于《黄帝内经》标本根结理论,颇宜于治疗人体上部五官清窍疾病。本文立足五官、经络、脏腑的结构特点,根据五官病证“脏腑失调,邪害空窍”的病理认识,着眼标本根结的经气流注规律,取四肢下端部腧穴为主穴,以五官局部腧穴为应穴,针刺主穴针尖朝上,调控经络感传向上至病所,调节经气升降,使经气上下感应、气至病所从而治愈五官痼疾。旴江“上补下泻”针法以上病下取、刺分先后、穴分主应、远取为治疗原则和针法特色,注重顺应标本根结的经气流注规律调控经气感传,使气至病所,疾病得愈。该法取穴精少,简便易行,疗效显著,为五官科特色适宜技术,对当今临床五官科疾病辨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 键 词:旴江医学 针灸疗法 “上补下泻”针法 旴江五官科流派 李梴
分 类 号:R246.8[医药卫生—针灸推拿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