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文学语言的审美传承与社会规约问题  

On the Aesthetic Inheritance and Social Conventions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Language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王晓岗[1] 张诗曼[1] Wang Xiaogang;Zhang Shiman

机构地区:[1]渤海大学文学院

出  处:《当代作家评论》2020年第4期23-26,16,共5页Contemporary Writers Review

基  金: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大众传媒时代网络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研究”(L17BYY004)研究成果。

摘  要:一般说来,文学语言的组织结构和音义属性受社会形态的制约,文学的发展变化首先表现为语言的发展变化。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开始,语言一直被认为是构成文学形式的基本"质料",在克莱夫·贝尔著名的文学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论断中,"语言"也是形式的主要内容。农耕时代的抒情文学强调"语不惊人死不休""两句三年得"的炼字境界;现代社会的叙事文学坚持"语言不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应该提到内容的高度来认识……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附加的,可有可无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①的观点。从"立象以尽意"的抒情文学到"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叙事文学,都认同文学语言的本体主义思想。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锋文学、新写实小说、个人化写作、网络文学等创作潮流的相继兴起,当代文学进入到"后语言时代",这时候的文学语言出现了极端日常化、通俗化、大众化的倾向。

关 键 词:叙事文学 新写实小说 抒情文学 创作潮流 个人化写作 先锋文学 网络文学 立象以尽意 

分 类 号:I206.7[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