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哲学视野下心的标准问题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高新民[1] 余丽萍 

机构地区:[1]华中师范大学心灵与认知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 [2]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出  处:《江西社会科学》2020年第9期24-34,共11页Jiangxi Social Science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西方心灵哲学及其比较研究”(12&ZD120)。

摘  要:心与非心的区分标准问题既是重要的心灵哲学理论问题,又是重要的工程技术学实践问题。西方心灵哲学围绕它已做了大量探讨,形成悲观主义、单一属性论、多属性论、单一系统观等大量理论,出现了包括比较研究在内的多种走向。尽管比较研究这一进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西方已有的研究由于存在着对东方心理标准理论的误读、不到位的解读乃至解读的空白,因此中国哲学工作者有发出中国声音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基于跨文化研究不难看到,作为整体的、矛盾统一体的心除了有样式多样性、性质差异性的特点之外,还有共同的本质,那就是所有心理现象都有其觉知性或能为主体自己认识的自知性,都有对物质实在的不同形式、程度的依赖性,都是同与异、生与灭、连续与非连续、变与不变的矛盾统一。正是它们,把心与非心区别开来。

关 键 词:比较哲学 心理标准 心灵 意向性 灵明性 

分 类 号:B152[哲学宗教—世界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