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出 处:《长治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8-8,共1页Journal of Changzhi University
摘 要:对赵树理的文艺作品及其思想和价值观的研究一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一个经久不衰的论题。值此纪念赵树理同志逝世五十周年之际,本刊编辑部特别推出研究专题,对赵树理同志的文艺作品和心路历程进行介绍和再解读。本期专题包括了五位中青年学者的文章。李刚副教授的论文主要探讨赵树理小说中塑造的“扁平”人物形象。“扁平”的含义大概有:一是指赵树理小说注重刻画人物“群像”,注重描述乡村日常而繁杂的生活“联系”以及在这些“联系”中生活的普通人群。二是指赵树理的小说注重“说故事”、注重“讲情节”,注重刻画人物的言语和实际行动,不像传统文学作品“静态”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的复杂性。对人物“群像”的性格特点、心理活动的领悟和把握需要深入到乡村的真实伦理环境和故事发生的实际“情节”中。三是指赵树理小说中的“人物”不再完全是“五四”新文学以来乡村叙事中的“蒙昧者”和“被拯救者”,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始主动奔向新生活的人们。这些“人们”的“历史实践性”和“主体性”已经不同于传统的文学想象,似乎没有展示出更多的“灵魂搅动”和“矛盾挣扎”。这也许是赵树理小说作为“评书体小说”的重要特征,给后来者的讨论留下了广阔的空间。阅读此文,有助于我们展开“文学书写和人物塑造”等方面的深入思考。赵栋栋副教授的论文则以赵树理的小说《三里湾》为分析对象,来探讨赵树理心目中理想的社会主义“乡村共同体”。该文以“结构作者论”为理论视角和分析进路,详细讨论赵树理与其灵魂深处作为生命依托的“乡村”的联系:一是作为共同体的“经验性乡村”:即“熟人社会”。这样的“乡村”既是赵树理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也是其笔下人物�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