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孙咏梅[1,2] Sun Yongmei
机构地区:[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2]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北京100872
出 处:《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年第7期87-95,共9页Studies on Marxism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创新时期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一带一路’的战略与小康社会建设”(16JJD790059);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农民工贫困识别及精准扶贫策略”(16BJL112)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马克思反贫困思想认为,贫困发轫于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工人的异化劳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雇佣劳动制度是造成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本原因,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在于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依托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势,通过推行数十年大规模扶贫开发及精准扶贫,以消除绝对贫困为标志,进入脱贫攻坚的收官阶段。作为一个具有较大人口规模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减贫脱贫方面取得历史性成就,主要原因在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为指导,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扶贫机制,发挥了中国脱贫的制度优势。本文主要研究和阐释摆脱绝对贫困的中国经验,同时也分析中国在化解相对贫困方面面临的历史任务,如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完善等问题。在消除绝对贫困之后,我国仍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从经济保障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发挥中国减贫脱贫的制度优势。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