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许德田 郑捷[3] 王秀丽[1] Xu Detian;Zheng Jie;Wang Xiuli
机构地区:[1]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光医学研究所同济大学医学院,200443 [2]冰寒护肤实验室,上海200443 [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200020
出 处:《中华皮肤科杂志》2020年第11期948-949,共2页Chinese Journal of Dermatology
摘 要: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P.acnes)于1893年首次被观察到[1],1903年由Gilchrist首次命名为Bacillus acnes[2]。1923年Bergey等根据形态学证据将其命名为痤疮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acnes)。1946年,Douglas等[3]认为它与丙酸杆菌属更接近,因此应当命名为P.acnes,Moore等[4]通过生化实验等对此进行确认。近两年来,部分皮肤病学研究者开始使用该细菌新名称,即Cutibacterium acnes。
关 键 词:皮肤病学 痤疮棒状杆菌 痤疮丙酸杆菌 生化实验 CUT 丙酸杆菌属
分 类 号:R758.733[医药卫生—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