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点及诊疗分析  被引量:3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申国争 徐雪君 张娜娜[1] 施超[1] 刘以尧[1] 李海慧 

机构地区:[1]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安徽蚌埠233000

出  处:《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0年第17期2138-2141,共4页Journal of Qiqihar Medical University

摘  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2020年4月本院10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包括一般资料、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和体、辅助检查及治疗转归等。并与国内外相关研究对比。结果101例患者中,男66例(65.35%),女35例(34.65%);年龄8~88岁,平均(44.5±16.03)岁,无基础性心脏病44例(43.56%),有基础性心脏病57例(56.44%),其中心脏瓣膜病共33例(32.67%),风湿性心脏病占19例(18.81%),先天性心脏病15例(14.85%)。进行血培养98例,69例结果阳性,阳性率70.41%,其中最常见的病原菌为草绿色链球菌(36例,52.17%)和金黄色葡萄球(10例,14.49%)。未手术患者55例:抗感染治疗治愈42例,死亡13例。治愈患者中有5例复发,主要集中在赘生物形成和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患者中。接受手术患者46例:治愈出院42例,死亡4例。死亡病例均为术前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其中2例为难治性心力衰竭,2例为脑梗塞。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高发于存在基础心脏病的患者,最常见病因是风湿性心脏病,其次为先天性心脏病。最常见的致病菌为草绿色链球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性心内膜炎出现心内结构破坏或赘生物时,抗感染治疗联合手术治疗效果优于单纯抗生素治疗,不能一味地强调控制感染,以免延误最佳的手术时机。降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死亡率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关 键 词:感染性心内膜炎 血培养 超声心动图 致病菌 

分 类 号:R542.4[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