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何朝银[1] 邓安萌 He Chaoyin;Deng Anmeng
机构地区:[1]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出 处:《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54-60,共7页Journal of Fu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BSH074);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FJ2017B052)。
摘 要:21世纪前,当国力、学术弱时,学界对中国社会学的引入—应用—本土化的路径并没有提出质疑;进入21世纪,面对国力变强、学术依然弱的状况,学界对“何谓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界定出现了分歧。一些学者认为自卑—自我防御的“民族主义”推动的中国社会学本土化是“虚假问题”,而基于“学术内在逻辑”的才是“真问题”;另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社会学本土化不仅是“学术内在逻辑”,而且是“学术话语权”问题。这是“认识论/方法论”与“本体论”之争。进入新时代,类似争论仍在继续,如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伪问题”与“超越本土化:新时代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建设”之争。前者体现“认识论/方法论”与“本体论”是对立的;后者体现两者是统一的。当前,中国社会学本土化愈发与“意识形态”“国家战略”有关,且有自信—自主创新的“民族主义”情绪的倾向。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