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的两种发生机制及防治思路  被引量:1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吕虹[1] 

机构地区:[1]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济南250103

出  处:《科学社会主义》2020年第5期119-126,共8页Scientific Socialism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提高党员领导干部治理能力的制度体系构建研究”(20BDJ039)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领导干部的腐败问题可分为个体性腐败和群体性腐败两种类型,其发生机制各具特点。个体性腐败发生机制依据"需求——目标——行为"模式,可分为认知阶段、需求阶段、目标阶段和用权阶段。群体性腐败发生机制主要体现为"圈子化"路径。因此,防治个体性腐败必须完善追责问责机制与激励机制,规范权力的认知和使用,增强领导干部"免疫力";防治群体性腐败必须以积极的党内政治文化消弭"政治圈子",以良好的社会文化打破"利益圈子",以有针对性的制度遏制"圈子化"。

关 键 词:个体性腐败 群体性腐败 “圈子化” 腐败发生机制 

分 类 号:D262.6[政治法律—政治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