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冠玺[1] 张慧 Wang Guanxi;Zhang Hui
出 处:《学术交流》2020年第11期57-71,共15页Academic Exchange
基 金:浙江大学双一流优势特色学科发展计划项目“人工智能与法学”(103000*194241801/008)。
摘 要:精神控制或情绪勒索通过意图性的言语操作决定他人的心理状态,侵害了他人的意志自由,甚至导致被害人自残。根据我国《民法典》相关规定,被害人可因其隐私权、名誉权、人身自由受到侵害而向加害人主张民事损害赔偿责任;但被害人受精神控制或情绪勒索而患抑郁症或自杀身亡,其生命权、健康权受损害与加害行为间的因果关系甚难判断,正确理解适用我国《民法典》而证成加害人的损害赔偿责任,实属不易。日本司法实践中就认定精神控制和情绪勒索之损害赔偿责任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判决,日本学界也就此发展出了值得关注的学说;我国司法实务界可借鉴日本的判决与相应学说,通过适用相关因果关系说、义务射程说、危险关联说等学说,在我国司法实务上建立精神控制或情绪勒索之行为与损害结果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证成此类侵害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后果与民事损害赔偿责任。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6.143.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