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与2017年中国居民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分析  被引量:16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陈海 钱云[1] 董昀球[1] 杨志杰[1] 郭亮亮[1] 刘佳 申倩 王璐[1] 

机构地区:[1]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科,214023

出  处:《中国卫生统计》2020年第6期883-887,共5页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Statistics

基  金:无锡市医学重点学科(ZDXK010);无锡市医学重点人才(ZDRC004);无锡市青年医学人才(QNRC050、QNRC035);无锡市科技局项目(WX18IIAN038);无锡市卫健委重大项目(Z201905);无锡市卫健委青年项目(Q201944,Q201802,Q201735)。

摘  要:目的分析1990年与2017年中国居民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探讨不同年龄组及疾病死因变化对期望寿命性别差异的影响。方法采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国居民1990年与2017年的死亡数据,应用简略寿命表法及期望寿命差异分解法,评估年龄别和死因别死亡率变化对性别差异的影响。结果1990年,影响期望寿命性别差异的主要疾病死因是肿瘤(30.57%)、心脑血管疾病(17.57%)、慢性呼吸系统疾病(12.26%)、交通伤害(12.80%)和意外伤害(15.21%),其中肿瘤的影响集中在50~74岁(20.63%)。2017年,肿瘤(31.49%)和心脑血管疾病(31.36%)的危害进一步加大。与1990年相比,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性别差异增幅最大(1.05岁),且集中在45~79岁(24.18%),而交通和意外伤害的贡献虽略有下降,但仍超7%。结论中国居民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仍处在较高水平,男性期望寿命持续低于女性。缩小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不断提高居民的期望寿命,应重点关注≥50岁男性的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同时不可忽视≥60岁老年人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及<50岁人群的交通和意外伤害等的影响。

关 键 词:期望寿命 死亡率 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 期望寿命差异分解法 

分 类 号:R182.2[医药卫生—流行病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