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陈太勇[1,2] CHEN Tai-yong
机构地区:[1]四川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2]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10065
出 处:《史林》2020年第6期136-150,218,共16页Historical Review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战间期日本侵华军政档案的整理、编译与研究(1919—1931)”(批准文号:18BSS03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5批面上资助项目“战间期日本侵华政策研究(1919—1931)”(批准文号+2019M653459)阶段性成果。
摘 要:北伐初期,为防止列强联合干涉,国民政府采取了亲日近美的权宜之计,仅以英国为反帝运动的主要目标,一举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在国民政府释放出对日友好的明确信号后,日本政府判断英国在华势力有可能退却,若能趁机扶持国民党右派顺势驱之,必可取代其在长江流域的经济地位。为达成这一目标,“南京事件”爆发后,日本并未参加英美炮轰南京的行动,而是把这一突发的外交事件发酵成了促蒋反共的有效砝码,成功分化了国民革命阵营。虽然若槻内阁“促蒋反共”之策成功收官,但当时日本国内党争异常激烈,政治军国化日趋严峻,“南京事件”被无限放大,最终成了政权更迭的导火索。“四一二”政变后,武汉政府式微,南京政府独大,田中内阁遂转而选择南京为善后交涉对象,对蒋介石既拉且打,试图把日蒋关系纳入其预设的“理想轨道”。该时期日蒋关系的复杂衍变深刻反映了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蒋介石对日既合谋又博弈、既妥协又斗争的多维诉求。Inasmuch as Japan held that the British power might grow weaker in China,it decided to support Guomindang s right wing bossed by Chiang Kai-shek.Precisely for this reason,Japan did not join the 1927 bombing of Nanjing orchestrated by the Anglo-American bloc.After the April 12 Massacre committed by Chiang,the Japanese government adopted the carrot-and-stick approach with Chiang's Nanjing regime.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4.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