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蔡勤禹[1]
机构地区:[1]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所
出 处:《云南社会科学》2021年第1期142-149,共8页Social Sciences in Yunnan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近代海洋灾害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项目号:20BZS10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灾害文化数据库建设”(项目号:17ZDA158)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建设救灾”是民国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救灾思想,与传统的积极预防论相比,内容更丰富。学界很少有人关注和研究建设救灾思想,可能由于以往简单地把建设救灾思想等同于积极预防思想。实际上,建设救灾思想是将传统的积极救荒思想与西方传入的救荒思想融合,由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提出并付诸于救荒实践的一种新救灾思想。该思想内涵丰富,是防灾工程建设思想、防灾制度建设思想和救荒教育建设思想三位一体,表明中国救荒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不仅重视防灾的工程建设,更将与之相关的防灾制度建设和民众防灾教育思想一起建设,从而使防灾救灾成为一项立体性的综合工程。这种思想提升了社会对防灾各项措施重要性的认识。当然,由于政治、经济和社会原因,建设救灾思想并没有在实践中有效地普遍地实施,结果灾荒仍旧频发。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22.8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