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少年”的修辞语义和文化影响——兼谈林译《鲁滨孙飘流记》中的少年形象  

Rhetorical Semantics and Cultural Influences of"Youth"in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Period:On the Image of Youth in Robinson Crusoet\Translated by Lin Shu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郑晓岚[1,2] ZHENG Xiaolan

机构地区:[1]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2]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  处:《东南学术》2021年第2期214-223,共10页Southeast Academic Research

基  金:福州大学科技发展基金项目“英国冒险小说在中国的接受”(项目编号:14SKQ12)。

摘  要:对“少年”的发现与重视,是近代中国的重要文化现象。生理学意义上,“少年”是一个年龄范畴;政治文化意义上,“少年”是一个政治、思想、社会、文化等不同话语建构的体系,被赋予“希望”“冒险”“尚力”“革新”“独立”“自由”等修辞语义,成为清末民初特有的文化符号,与西方近代、中国古代“少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林译《鲁滨孙飘流记》言说全新的少年形象,参与清末民初文化语境中“少年”的修辞语义生成与理解。清末民初有识之士通过理论论述、文学书写、社会活动等方式,建构少年形象和少年话语,弘扬尚力美学,驱动国民精神重塑,也影响了整个民族的生存哲学。

关 键 词:“少年” 修辞语义 文化符号 林译《鲁滨孙飘流记》 

分 类 号:I206.5[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