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植物学教学中讲授被子植物分子系统的分析和建议  被引量:5

Analysis and Recommendations of Angiospermous Molecular System in the University Teaching of Botany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廖文波[1,2] 刘蔚秋[2] 辛国荣[3] 凡强[1,2] 周仁超[1] 黄椰林[1] 刘莹[1] LIAO Wen-bo;LIU Wei-qiu;Xin Guo-rong;FAN Qiang;ZHOU Ren-chao;HUANG Ye-lin;LIU Ying(School of Life Sciences,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School of Ecology,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School of Agriculture,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

机构地区:[1]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州510275 [2]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广州510275 [3]中山大学农学院,广州510275

出  处:《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20年第6期50-58,I0001-I0007,共16页Biology Teaching in University(Electronic Edition)

基  金:2018-2020年广东省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33000-18842502);2017-2020年中山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33000-18842253)。

摘  要:国际学界广泛接受被子植物分子系统(APG),如何引入并改进高校植物学教学是一个紧迫议题。教学研究表明:①以分子序列为基础建立的APGⅣ系统打破了传统分类原则,确立了各类群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动摇了单元多系的进化假说。②新系统在植物学教学中产生了较多冲突,其中的目科在组成和排列上与传统结论相差较大;目科等级的分类特征归纳缺乏充分对应性。③有利之处是,对于功能群的定义初见端倪,如豆目分支——具固氮功能,钩吻科所在分支——具吲哚类生物碱代谢途径等,揭示着新系统将从探讨形态演化转向揭示功能代谢为主线。④系统变革之交,教学上应重点把握关键节点的范畴和位置变化,如被子植物的基部类(ANITA),单子叶类的菖蒲科,以及莲科、杜仲科、冬青目、无叶莲目、百合目、天门冬目、檀香目等类群,并尽可能地展示其代谢功能。

关 键 词:被子植物 APG Ⅳ系统 系统比较 功能群 

分 类 号:Q94-4[生物学—植物学] G642[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