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凡[1] 李勤[1] 倪青[2] 吴瑞[1] 安然[1] 石白[1]
机构地区:[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内分泌科,北京102600 [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
出 处:《环球中医药》2021年第4期620-623,共4页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基 金: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发展资金项目(QN2018-36);广安门医院南区第一批本部专家学术经验传承项目(Y2018SC-03)。
摘 要:"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出自《道德经》,其理论同样适用于中医辨治疾病。中医学提倡天人相应,人应自然,疾病的发生起于虚实的失衡。纵观古今医家对消渴病的病机及论治阐述多样,难以统一。笔者根据《道德经》中"损有余而补不足"思想,提出消渴病病机总体不离"不足"与"有余",并详细阐述了"不足"在于阴虚、脾虚(脾气虚、脾阴虚、脾阳虚)、肾虚(肾阴虚、肾阳虚);"有余"在于痰湿、肝郁、火热及瘀血。在治疗中通过养阴生津,补脾肾之不足,使本身虚损所致虚亢得以抑制,起到"损有余"的作用;通过清泻火热、疏肝解郁、化痰祛瘀以损火、郁、痰、瘀之有余,使过盛所致脏腑虚损得以修复,起到"补不足"作用。在论治中把"不足"与"有余"有机结合,方可提高临床疗效,同时也为消渴病的论治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分 类 号:R249[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