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一川[1] Wang Yichuan
机构地区:[1]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出 处:《艺术学研究(辑刊)》2014年第1期32-37,共6页Study of Art
摘 要:“艺术”还不够,还要加上“学”且带着“原理”?当你打开这本《艺术学原理》时,可能立时会生出这样的疑问。理解艺术何以成为一种学问,并不是困难的事。当你不满足于仅仅创作或鉴赏艺术,而是渴望进一步追究艺术对于人生的意义及其蕴含的深层奥妙时,艺术学的种子就已在你心中悄然萌芽了。六朝理论家刘勰写道:“山杳水匝,树杂云合。目即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文心雕龙·物色》)说的是当你面对自然界山川草木景象及其节律变化,引发内心激荡时,禁不住会以中国人特有的“感兴”体验去回应,而艺术创作往往就是在这样的“兴来如答”中发生的。刘勰的这一观察及其运用“感兴”范畴去概括的做法,难道不正意味着对艺术创作奥秘的一种艺术学思考吗?古今中外杰出或优秀的艺术家,不仅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也同时能在自己的艺术体验,创作和鉴赏中灌注独创的艺术学意识、思想或理论。同时与这种独创的艺术学与艺术品一道百世流芳,留下作为优秀的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的美誉。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