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彭果然[1] 薛晓[1] 王磐安 陈纯[1] 李云[1]
出 处:《时珍国医国药》2020年第12期2974-2977,共4页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基 金:湖南省衡阳市科技局指导性项目(S2018F9031021274);湖南省卫生计生委科研计划课题项目(C20180213)。
摘 要:目的观察浮针疗法结合揿针颈夹脊穴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9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简单随机化分为3组进行前瞻性研究,各30例。浮针组给予单纯浮针疗法,揿针组给予单纯揿针颈夹脊穴治疗,综合组给予浮针疗法结合揿针颈夹脊穴治疗,3组均治疗2个疗程,比较3组疗效、镇痛平均起效时间、首次治疗后平均镇痛维持时间、McGill疼痛询问量表(MPQ)中疼痛评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肌电积分(IEMG)、肌电均方根(RMS)、血清肌型肌酸激酶(CK-MM)3/CK-MM1、肌酸激酶(CK)水平,采用Pearson分析CK-MM3/CK-MM1、CK与MPQ量表评分相关性。结果综合组总有效率高于浮针组、揿针组,镇痛平均起效时间早于揿针组,首次治疗后平均镇痛维持时间长于浮针组,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结束1个月后PRI总分、VAS及PPI评分低于浮针组、揿针组,首次治疗后、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结束1个月后IEMG、RMS高于浮针组、揿针组(P<0.05);综合组治疗2个疗程后CK-MM3/CK-MM1、CK低于浮针组、揿针组(P<0.05);CK-MM3/CK-MM1与MPQ量表总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浮针疗法结合揿针颈夹脊穴治疗颈型颈椎病,可充分发挥浮针疗法的快速镇痛优势,并能通过揿针疗法获得持续镇痛效应,其机制可能与调控斜方肌处的IEMG、RMS、CK-MM3/CK-MM1、CK表达有关。
关 键 词:浮针疗法 揿针 颈夹脊穴 颈型颈椎病 疼痛程度 CK-MM3/CK-MM1 IEMG RMS
分 类 号:R245.3[医药卫生—针灸推拿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17.18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