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春敏[1]
出 处:《社会科学辑刊》2021年第3期60-68,共9页Social Science Journal
摘 要:感性是马克思世界图景的基本维度。在马克思的视野中,感性不是纯粹自然意义上的直观或感觉经验,无论是感性世界还是感性的人,其呈现都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马克思反对将各种抽象总体凌驾于现实的感性活动之上,并由此与各种抽象总体处于深刻的对立之中。马克思分别批判了作为一种抽象总体的宗教、哲学、国家和道德,认为消解抽象总体就是给感性世界以合法性。在对一般意义的抽象总体进行解构的基础上,马克思切入了感性的资本形态。资本创造了感性解放的幻象,创造了两个“超感性”的世界:一个是“虚假的世界”,另一个是“虚无的世界”。感性的真正复归需要我们打碎这两个世界。马克思将共产主义作为感性终极解放的社会形态,在当代,感性不仅开启了一种反资本的话语和社会行动,还通向新的生命伦理和制度文化。
分 类 号:B0-0[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