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喻静 Yu Jing
机构地区:[1]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
出 处:《中国文化》2021年第1期99-111,共13页Chinese Culture
摘 要:廣義的"音聲佛事"泛指以聲音和文字爲主要形態的教化,狹義的"音聲佛事"不包括文字,只和聲音有關。在佛經傳譯之前,中土思想和文化中并没有"慈悲"這個雙音詞,"慈"和"悲"皆單獨使用。從中土禮樂文明的演進綫索看,"慈"即"愛",是上天之德,慈的音聲本來在禮樂教化的理想——雅正之音之列,雅正之音的特徵是"和樂"。"悲哀之音"在秦以前屬於禮樂教化所排斥的"鄭衛新聲",戰國時"禮崩樂壞"之勢已不可遏制,以楚風爲代表的"悲音"流行民間。至漢,高祖出自楚地,"悲歌慷慨"等因帝王偏愛而成一時風尚,人最本能的情感"悲",不再受禮制的約束和滌蕩,"悲音"因其强大的共情能力,也擁有了孔子所説的"盡善盡美"的價值特徵。東漢以後慈悲觀念在中國文化中得以扎根并流布,這一事件的源頭,當追溯至作爲"音聲佛事"的"慈"與"悲"是如何匯入華夏固有禮樂傳統的。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17.15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