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黄克武 Max K.W.Huang
机构地区:[1]臺北中研院近史所
出 处:《中国文化》2021年第1期301-324,共24页Chinese Culture
摘 要:梁啓超所領導的研究系在第二届國會選舉失勢後走向低潮,1918年底任公赴歐考察。1920年初自歐洲返國之後,他希望帶領研究系重返政壇,爲尋求盟友,開始積極與蔡元培、胡適等北大知識分子聯繫。當雙方開始接觸、嘗試合作之時,《新青年》内部正對編1方針發生歧見,胡適主張英美式的民主制度,在社會改造問題上,他基於實驗主義,實行一點一滴的改良,反對陳獨秀、李大釗通過階級鬥爭和社會革命,從根本上改變社會的馬克思主義。再者,陳獨秀要談政治,胡適則主張不談政治。胡、陳(及李)因而分道揚鑣,這給予研究系一個可乘之機。然而胡適與研究系的結盟最後也未能成功。這是因爲兩者在思想上的差距,無法建立"組黨"的共識,以及雙方均缺乏社會基礎。此一經驗顯示以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爲主,藉由報章媒體發表公共輿論的勢力,無力對抗國共兩黨以主義、軍隊與革命爲號召的政黨力量。1930年代之後中國知識分子的"邊緣化"與自由主義在近代中國的挫敗,一方面有外在因素,另一方面其内部無法整合,建立統一的政治組織,也是一個不容忽略的原因。
关 键 词:梁啟超 《晨報》 《新青年》 《努力週報》 自由主義知識分子
分 类 号:D693[政治法律—政治学] K261[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