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新锋[1] Li Xinfeng(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Renji Hospital Baoshan branch,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Shanghai 200444,China)
机构地区:[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宝山分院骨科,上海200444
出 处:《脊柱外科杂志》2021年第3期198-202,共5页Journal of Spinal Surgery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772292)。
摘 要: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进程和内固定技术的普遍开展,颈椎融合术,特别是前路融合手术的开展量逐年递增[1]。伴随术后随访时间延长,颈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ASD)相关性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颈椎ASD是指颈椎融合术后,与干预节段直接相邻的上下节段发生椎间盘退行性变、骨赘形成、椎间关节增生、椎管狭窄、节段性不稳、后凸畸形或侧凸畸形等病理改变[2]。如何有效减少及合理治疗颈椎前路术后ASD成为脊柱医师关注的焦点。本文检索了近20年的颈椎前路术后ASD预防和治疗的相关文献,对于相似文献选择新近发表或权威期刊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就颈椎前路融合术后ASD的流行病学特点、病理机制、预防及治疗等方面作如下综述。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5.2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