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抚社会恐震心理 化解预报科普困扰  

Placate panic from an earthquake and solve the difficult problems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for earthquake forecasting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沈繁銮[1] 孟晓春[2] SHEN Fanluan;MENG Xiaochun(Hainan Earthquake Agency,Haikou 570203,China;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Langfang 065201,China)

机构地区:[1]海南省地震局,中国海口570203 [2]防灾科技学院,中国廊坊065201

出  处:《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21年第2期219-220,共2页Seismological and Geomagnetic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摘  要:一次具有社会影响的地震发生之后,很多人会问为什么,意即在这个地方、这个节骨眼儿,为啥会发生这样大小的地震?为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地震分析预报工作者或专家往往尽其所能在第一时间给出比较科学的解释,诸如“余震说”“构造说”“能量说”。可是不少公众并不买账,提出更多问题或多方质疑,甚至伴随讽刺和调侃。例如,2020年“7•12”唐山5.1级地震发生后,地震系统的权威解读是,此为1976年唐山7.8级地震的余震,并指出该区域加载慢余震可持续上百年。“知乎”平台由此展开热议,其中约50%的发言关切点不在是否为余震;约25%的发言赞同余震观,理由不外乎听专业部门或政府的;约25%的发言不赞成余震观,因为感到(余震)不可思议。

关 键 词:地震预报 科普 平抚恐慌情绪 

分 类 号:P315.75[天文地球—地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