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康复医学科,武汉430030
出 处:《中国康复》2021年第6期380-384,共5页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摘 要: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多致病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同时累计上下运动神经元,最终导致严重的肌无力与呼吸衰竭,从发病至死亡仅经2~5年[1]。ALS普遍分为散发性ALS(sALS)与家族性ALS(fALS),sALS占90%,剩余10%的fALS与50多个基因相关[2-3]。其中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1,SOD1),C9orf72中的突变,肉瘤融合基因,TAR DNA结合蛋白43(TAR DNA binding protein 43,TDP-43)和其他一些病例占fALS的50%~70%,并且相同突变也出现在sALS病例中。因此,基因研究对我们了解该病的病理机制非常重要。目前,该病潜在的病理机制并未完全研究透彻,但现已知引起ALS的病因包括:谷氨酸介导的兴奋性毒性、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RNA信号异常、轴突运输障碍等。目前批准用于临床的药物有利鲁唑[4]和依达拉奉[5],然而都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6]。在此,我们回顾了SOD1的突变以及其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描述了突变SOD1如何介导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ALS,并考虑针对突变SOD1介导的病理机制是否能够研发新的药物来阻断其致病途径,有效延缓疾病发展。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24.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