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镜重圆没办法——《纽约客》非虚构之“北平叙事”考  

"Narrative of Peking",Nonfiction in The New Yorker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叶子[1] Ye Zi

机构地区:[1]南京大学文学院

出  处:《南方文坛》2021年第4期81-86,共6页Southe1rn Cultural Forum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英文刊物《纽约客》和《格兰塔》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6CZW042。

摘  要:近期何平与金理联合召集以“非虚构写作”为主题的工作坊(上海-南京双城文学工作坊第四期·中国“非虚构”和“非虚构”中国,2020年10月18日举办)。这组文章是会上研讨与会后反思的成果。叶子考论《纽约客》刊发的“北平叙事”及周边脉络,揭示出冷战时局、“虚拟的个体经验”以及“看见”到“书写看见”之中的间隔,对非虚构写作的深度渗透。香港学者唐睿聚焦20世纪70-8O年代香港作家之内地游记。香港作家的游记既保留了距离感,以“漫游者”优势照见当地视野所遮蔽的景观;又毕竟不同于外国观光客流露的异国情调。何福仁、也斯和黄国彬三位作家书写策略虽迥然有异,却在在彰显出"游记中的中国形象,往往并非只是对景物的客观描摹,而是折射和探索文艺观念的媒介"。接下来两篇文章具有更紧密的关联性。围绕不久前刷屏朋友圈的非虚构报道《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康凌通过其间“溢出”的细节,来敞开"身体感官的摆置",进而彰显"非虚构文本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再现关系"。金理则作出呼应:“文学性”对非虚构写作的参与,其意义究竟何在。这组文章,前两篇重返非虚构写作的历史侧面,后两篇直面非虚构的现状,当然都是为了召唤理想的未来--调校文学技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释放出文学的能量。敬请垂注。

关 键 词:香港作家 非虚构 《纽约客》 香港学者 异国情调 工作坊 文艺观念 距离感 

分 类 号:I106[文学—世界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