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史建国[1]
机构地区:[1]山东大学文学院,250100
出 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年第5期60-81,共22页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乡土小说与乡村文化变迁的关系、启示研究及文献整理”(项目编号19ZDA273)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1937年《独立评论》上发表的《看不懂的新文艺》通信所引发的论争被许多学者认为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或新诗史上的一场重要论争。同时,现有研究也均采信卞之琳的说法,认为是梁实秋化名"絮如"与胡适合作演出了一出"双簧戏"。由此,"看不懂的新文艺"之争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桩著名的公案。但实际上"絮如"另有其人,并非梁实秋。而他对新文艺让人"看不懂""走入魔道"的批评是与他本人的实用主义文艺观和1934年的大众语讨论相关联的,并非私人恩怨和意气之争。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论争中对"看不懂的新文艺"耽于象征主义诗风、以其晦涩艰深文饰诗思浅显的弊病的批评,对1930年代的新文学尤其是现代诗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有益的,其价值不容忽视。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7